一场始料未及的新冠肺炎,让我们所有的生活秩序按下了暂停键,一时间关于这场疫情的各种讨论,散见尘嚣。我们来不及去静下心来思考一些什么,因为,时间没有停止。
为了有效地遏制疫情的扩散,更好更快地战胜疫情,教育部很快做出了延期开学的决定,但是同时又喊出了“停课不停学”的口号,所以,我们还是在第一时间解读了这样的信号,并以十二分的激情投入到这场史无前例、规模庞硕的网络授课中去了。教育部2月5日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各高校要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的线上教学活动,最为关键的一句话是“保证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
于是我们来到了“云端”。学校也出台了《关于开展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线上教学质量监测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为保障疫情期间我校线上教学工作有序进行,确保学生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学校决定开展线上教学质量监测工作。”这也是学校对于“实质等效”的强有力的措施。
开学的日子还是一如既往地出现在翻开的日历上。线上教学开始了。
一开始,我的内心是拒绝的。我的顾虑有几点,一,如果做到等效,那么以后学校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在一个固定的场所,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在那里曾经凝结了一生中最为绚烂的四年时光,将到那里追寻?我们现在口中声声念叨的学校离消失也就不远了。这可能是因为疫情而囿于陋室的一种杞人忧天的无聊感叹。二,是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不确定性。一门课程,学生了解的程度、掌握的程度,虽隔着一个屏幕,却是远在万里之外,我如何去讲解,我如何接受学生的即时反馈,学生听不下去怎么办,我们体育学院的学生对于偏理论型的课程有着天然的不融性,怎么样用一种比较适宜的方式,让他们留在屏幕前,让他们跟着我一起完成90分钟的超长“待机”。
我似乎有点焦虑了。我们都十分清楚,无论在线上,还是在线下,开展教学,最重要的就是确保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体现就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掌握得越好,教学质量就越高。但是在网络上,在看不见学生的地方,学生犹如我们手中放出去的断了线的风筝。因为看不见,所以,我们的网课很可能就只能变成简单的关于知识的一种信息传递行为,或者就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的一种例行公事般的附和。
很巧的是,读到了一篇推送,是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于歆杰写的《直播还是不直播?这是个好问题!》。这确实是的好问题。于教授提出了“成效为道,数据为器;交互为体,直播为用”的基本原则。他告诉我们,很多的问题关注的核心点其实是“教师中心主义”和“学生中心主义”的问题,把这个问题理解清楚了,也就没有问题了。老师要把注意力放到学生掌握程度上。
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一周的线上教学接近尾声,照例需要去总结和回顾。
我是怎么做的?
第一,对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进行匹配。根据之前对慕课、微课以及在线教学的一些了解,每次教学时长尽量控制在20分钟左右。所以需要进一步研究教材,研究教学内容,一方面做好浓缩,一方面做好解构。写好教案,做好PPT,进行试讲,控制好时间,然后再进一步整合教学内容,采用电脑自带的软件QuickTime Player录制视频,然后上传至超星平台。当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些许技术低劣的现象,我想,这在后续的实践中,将会得到极大的改观。
第二,选用了“腾讯课堂”进行直播授课。在正式上课之前,进行了多次小范围的试播,防止“翻车”,毕竟网络授课在特殊时期也是正常的教学,不能出现重大的教学事故,尽量避免把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带进课堂。在试播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学院的领导和同学的极大支持。在直播过程中,对照已有的知识,尽可能地进行丰富地讲解,结合课程的特点,在线圈注,在线强调,及时互动,遇到网络卡顿,尽量把前后的知识点多做一些串讲,把知识点做到精讲、多讲,保证知识点传递到位,同时努力做到让学生掌握。经过两次课的实操,也开始适应了这种上课模式。
第三,课后及时收取反馈信息。课后小范围地询问学生,对于上课的观感,从讲解的节奏、语速以及清晰度,到知识的难易、深浅以及习得感,等等,在做中学,在做中改,为后续教学质量的保证,提供比较客观可靠的支撑。利用QQ群及时发布课程的一些通知、信息,提醒学生登录超星平台,下载上传的课件、教材照片,同时可以继续观看录制好的教学视频,进行预习、复习、巩固。
第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寻找更多更好的在线教学视频,充实到在线教学中。目前已知的是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有上海体育学院开设的《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课程,虽然选用的教材不同,但可以作为知识的拓展和补充,推荐给学生进行学习。
至于技术问题,其实,对老师来说,应该都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一个习惯性的问题。从线下到线上,从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熟悉的面孔,到面对一台冰冷的电脑,我的内心是失落的。刚刚和学生建立起来的熟悉感,在慢慢地消失。随之消失的还有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与归属。一时间,终于理解了网络主播的各种“形象”意义。我,这样一个十八线的主播也正式诞生了。师与生之间关于“传道、授业、解惑”而需要的细微的情感弥合消失了。
在首次线上教学结束之后,我还是有很多的感慨的。不仅仅是第一次,更多的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阶段,参与了一次特殊的历史事件。
于是,我写下了《记一次网络授课》。
“隔着屏幕/想象着/熟悉的脸/在一个特别的春天/戴上口罩/共克时艰”,这是在疫情时期上课对学生最真实的情感,也是在提醒学生,疫情当前,戴好口罩,进行自我保护。
“学习没有停顿/生活的每一个日子/都有别人给我们负重向前/逆行的英雄手持利剑/斩落疫魔/还山河通途不再有天堑”,是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虽然没有返校,但,那些逆行的英雄们正夜以继日、无惧生死,奋战在抵抗疫情的第一线,我们的学习不正是一种最好的纪念吗?不也正是一种最好的支持吗?不也正是一种最崇高的敬意吗?对别人,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学生的学习情怀、家国情怀应该被打开,被放大。
“撸起袖子加油干/按下播放键/黑夜白昼的呼吸通联/说出深情的信念/最美的风景/雨后证见”,是的,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日夜不停地备课、录课、播客,学生能过全情地投入、参与、听课,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历史的画卷上,写下属于我们的篇章,我们怀有必胜的信念,疫情也将结束,山河无恙,英雄无恙,我们成长。
我想,即使是线上教学这种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要很好地体现课程思政教学的一个途径吧。
也正如于教授提倡的那样,“对于某门课程的老师来说,在整个国家正在遭受磨难之际,时时刻刻想着要开展高水平教学工作,不能辜负学生,这是最好的价值塑造!这是最好的立德树人!这是最好的课程思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要你努力去设计,去实现,去沟通,去交互,无论做成什么样,都‘实质等效’,甚至在价值塑造方面的效果会好于传统的课堂讲授”。
是的,“当前最重要的,不是考虑该如何顺畅地传递知识,而是应该努力了解知识被掌握的程度,进而进行调整”。